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863”计划“863-101-01”专题责任专家。现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并兼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湖南省农学会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湖南省首席科学家,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祖籍江西德安。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为西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后,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率先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最先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指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并提出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来利用杂种优势的设想。1972年育成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二九南1号A、B”,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二号”。
他于1975年和协作组成员一起攻克了制种技术关,使杂交水稻得以在大面积生产中应用。这项研究成果,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使杂交水稻单产和总产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生产实践表明,杂交水稻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这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粮食的需求问题。袁隆平从而一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袁隆平不仅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而且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总设计师和最主要的学术带头人。1986年他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到一系法和从品种间到亚种间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发展阶段的战略设想,成为国内外公认杂交水稻育种的指导思想,1987年该设想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的重点课题。在袁隆平的指导下,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历经九年之后,获得了成功,并大面积投入生产。实践表明,两系杂交稻比同熟期三系杂交稻每亩增产50-100公斤,且米质较好。
近年来,袁隆平集中精力研究超级杂交稻,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2000年已实现第一期大面积亩产700公斤的指标,比现有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1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云南永胜还创造了亩产高达1137.5公斤的超高产新纪录。第二期目标是在2005年育成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米质优良的超级稻,2004年将提前实现。现已开始着手将传统杂交水稻技术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培育新一代高产优质的超级稻,到2010年大面积亩产达到900公斤。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是杂交水稻领域的再次突破,对我国乃至世界水稻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将更加巨大。
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年种植面积约有2.3亿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1%,产量占稻谷总产的60%。截止2000年为止,杂交水稻在中国推广累计种植面积超达40亿亩,共增产粮食4000亿公斤以上。由于杂交水稻获得巨大成功,袁隆平先后获得迄今唯一的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十一项国际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著、合著或主编《杂交水稻简明教程》、《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等专著5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4名。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9期。曾先后7次到国际水稻所以高级科学家身份从事杂交水稻合作研究,6次受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以首席顾问身份到印度、缅甸指导发展杂交水稻,始终为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不懈地努力。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袁隆平以诗言志,激励自己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如今,他虽然年过八十,但仍身体力行,为杂交水稻事业而孜孜不倦地工作。